教学设计与反思

时间:2024-08-28 18:30:08
教学设计与反思15篇

教学设计与反思1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与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设计与反思1

这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个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以及民间艺人轶事,文笔生动,妙趣横生。而《端午的鸭蛋》这篇文章十分典型地体现了汪曾祺散文“小叙事”的特点。文章信笔写来,从容闲适;文笔自然生动,语言平实有味。所写内容虽然简单,但作者灌注深情于文章,写出了其中的人生滋味。

从文章出发,在自主探究这个环节中以语言为教学立足点,关注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和积累。首先引导学生朗读、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子,使学生深入领会文中的思想情感。接着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合作探究,体味好词好句。学生在朗读讨论后,找到了许多体现情感,以及语言特点的句子(比如:对比、字词生动、文白夹杂等)。语言离不开生活,为了让学生的语言发展得更好,我让学生在分析时先朗读,自己感受作者的情感,然后再说一说自己的感受。这时我适当地给予一些评价、点拨。比如:在体会作者对家乡鸭蛋的自豪之情时,学生找到了作者拿其他地方的鸭蛋与家乡鸭蛋那对比的句子,但分析不够到位。我提示说:“作者还有哪些话没说出来,意犹未尽呢?”教学就转入了情感体会,学生立刻融入角色,揣摸音调、神态、领悟作者的心理感受。回答到:“别的地方的鸭蛋哪里有我们高邮的鸭蛋好,还是我们高邮的鸭蛋是真正的鸭蛋。”再如,说到文章为什么引用元稹的诗句”除却巫山不是云”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引用文言诗句的作用,我结合了以前学过的《春》这篇课文,提问说:我们以前学过哪篇课文的引用使用得较好,好在什么地方?学生很快得出引用的作用:简洁、凝练。而语文课堂教学就是在这种探究、品味、互动的过程中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语言的赏析能力。

教学设计与反思2

教学设计

《卡罗纳》是节选自《爱的教育》一书中的文章。课文讲述了一个叫卡罗纳的孩子失去母亲极度痛苦,在母亲去世后回到学校上课的一天中得到老师、同学、家长关爱的事。

我以提问的方式和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为切入点,一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二是通过讲述学生的亲身经历来调动起学生的一种生活体验,感受母爱带来的幸福感。再引出失去母亲的可怜的卡罗纳,引起学生对他的同情。

课文顺利地导入后,我出示一个句式:当卡罗纳时,谁是怎么做的?让学生读课文根据这个句式说话。学生找到一处场景,我就课件出示原文。如果学生找不出来,我就通过适当的过渡语出示,指导学习,让生体会情感,理解卡罗纳的悲伤情绪。

同时,在体现“爱”这一主题时,借助其中一个场景时,同学们围在卡罗纳身边没有说一句话——让学生设想自己就是卡罗纳的同学,把自己想对卡罗纳说的话写下来,进行写作说话练习,让学生把“爱”说出口。

最后通过播放音乐《爱的奉献》进行升华。

课堂小练笔:以卡罗纳的角度对老师、同学、阿姨说几句话。下面是其中三位学生的小练笔:

敬爱的老师,谢谢你!是你把我从悲痛中拉了回来,是你告诉我母亲虽然已经去世了,但她依然关心着我,依然活在我的身边。

亲爱的同学,谢谢你们给我的关爱。我知道母亲永远都不在了,但她却看着我,我会好好表现,我会快乐地生活下去的。

亲爱的阿姨,谢谢您。您不去拉你自己儿子的手,却示意他来拉我的手,给了我无比的温暖,就好像是我妈妈拉着我的手。

总体说来,我在把握课文的脉络上是比较清晰的。一个又一个环节下来,学生能体会到两大情感:悲伤和爱。

教学反思:

一、朗读训练

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自读自悟,集体交流,有感情地朗读语句,学生体会到了卡罗纳失去母爱的悲痛,从而激发起了要关爱他、帮助他的情感。但我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到位。在每一处文章场景教学后,应该多让学生读,反复又多形式的读,在读中体会感悟,然后用学生自己的话来表达感情。显然,我讲得太多,而学生说得太少。

二、评价语

整堂课的评价语比较单调模糊,虽然有几处评得还不错,但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恩”、“好的”、“不错”等等语言。

课堂要体现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虽然自己的感情是调动起来了,但因为没有设计好学生的朗读,他们的感情并没有很好得被调动。除此之外,对学生的反馈不够精细等等。当然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但是不管得与失,都为我以后的教学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只有知道哪里做得不够好,才知道怎么样才能做得更好!

教学设计与反思3

【教材解读及设计理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花的勇气》是一篇有关生命主题的略读课文。本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构思精巧别致,以作者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富情于景,情理交融,耐人寻味。语言生动、优美、流畅、值得细细咀嚼品味。针对以上特点,我力争在“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老师指出: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理念指导下,引导学生体会花儿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气魄,领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以及通过对语言的感受,领悟,不断吸收和积累语言,进而增强语感,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含义深刻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和对生命的感悟。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出示“勇气”,让学生说说什么时候需要勇气。

2、补上“花的”:

(今天,让我们去感受一份特殊的勇气──花的勇气)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要求:

⑴ 把字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⑵ 思考:

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

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可以就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来说,也可以借助作者情感变化的词来说一说)

三、品味语言,情感共鸣

过渡:维也纳的春天犹如一位善变的魔术师,作者的情感也随之跌宕起伏。

1、这些情感变化的词分别在哪些段落?并思考:作者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

2、交流──深入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以及作者用词的精妙、对生命的感悟:

重点抓好最后两段,特别是带点的 ……此处隐藏17013个字……相启发,加深理解和感悟。

7.师小结,生回顾。看大屏幕上一组秋景图,配乐齐声诵读全诗。

三、拓展延伸

1、比较阅读。资料:(美)狄金森《秋景》。比较此诗与课文的异同。

【设计说明】培养学生比较与欣赏能力,在比较中,更容易理解不同诗人不同的诗风,不同诗作不同诗味。

2、欣赏品评。资料:沙白《秋》。谈谈认识:你认为哪个词句最生动?

【设计说明】侧重于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的能力,并借此巩固一点修辞知识。

3、资料交流。交流展示课前搜集的关于秋天的各种形式的资料,资源共享。

【设计说明】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激发他们从生活中利用各种资源加强学科课程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4、写作平台。A布置练笔题目《我是风》,要求根据《秋天》一诗的内容,以风的眼光见证每一个场景,以风的口吻创造性地描述每一幅画面。B师示范作文。提示:发挥想象联想,运用拟人手法,可选取一个诗节,也可选取一两个诗句,再创造。C学生完成练笔。D展示作文。

【设计说明】发挥学生想象联想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激发表达兴趣,享受写作带给自己的快乐体验。

  四、结束语并布置作业 :

秋,因其成熟与收获,因其萧瑟与凄清,给文人墨客,画家歌者还有我们提供了无尽的素材:秋阳暖暖,秋波澹澹,秋风习习,秋雨绵绵……流连于字里行间,徜徉于音乐图片,秋的氛围、秋的风韵在我们心头久久久久挥之不去,我们不禁会赞叹,秋天原来如此美丽,世界竟然这样神奇!

作业 :整理所搜集的资料,修改完善自己的作文,办一个有关秋天主题的展览。我们给这个展览起一个名字就叫《秋天如此美丽》。

课后反思

一、成功之处:

1、总体来看,这节课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要把它上成一堂美学课,文学课的设想基本实现了。这一点,评委们也做了充分的肯定,称这节课是此次总校创优竞赛中“美学价值最高的一堂课”。

2、基于丰富课程资源的教学设计,大胆创新,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把理解目标渗透到反复诵读中,问题设计精当,处理简练利落。拓展延伸环节的内容设计,评委高度赞许“丰富而不单一,干练而繁冗,充分而不做作。”

二、遗憾之处:

1、教师的激情应该更充沛,在调动学生上还应再想想办法。

2、由于这节课容量较大,写作环节时间仓促,致使学生的作文没有更多地展示。

三、意外收获:

1、在回答一个问题的时候,一位学生未经老师许可就抢先发言,我肯定了他的勇敢积极。老师的理解和宽容会创设一个更开放的环境,有助于学生踊跃地大胆地表现自己。

2、有好几个学生的发言很见光彩,有的联系实际,有的画龙点睛,有的独辟蹊径,甚至对我都很有启发。我想,教师应该充分相信学生。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师生都是学习者。

教学设计与反思15

一、教材分析

《找拱形》是“形状与结构”单元中第二部分内容,是在研究物体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后,所单独研究的一种形状。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什么是拱形,并初步了解了拱形特点之后,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拱形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而设计的一节。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就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更多地接触和认识生活中的拱形或类似拱形(圆顶形、球形)的弧形的物体和拱形物体的作用。并感受科学技术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这一节课的难度不大,但内容不少,把握详略,注意理清思路是上课成功和关键。

二、教学重点是拱形的特点及应用。难点寻找并描述饮料瓶形状结构特点。

本课的探究活动有三个,一是在观察感受乒乓球的厚薄、软硬后,用半球来承担压力,认识圆顶形物体的抗压能力;二是通过挤压整个乒乓球,感受球形物体的承压能力。用这两个活动有两个目的:认识类似拱形物体的承压能力大,并引入对它们且有这一特点的原因进行分析。三是观察塑料瓶结构特点,合理分析这些结构包含的科学道理。感受科学的应用无处不在。

三、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通过以前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对拱形应当有比较深的认识,对的观察物品和表达特点应该可以较好完成。简单探究活动的方法和过程也应当能比较顺利完成,具备了初步探究活动能力,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按说,这一节的难度不大。

四、教法和学法

1、教法 本节课的设想是利用两个探究活动,有逐步认识拱形和类似拱形的弧形物体的特点。帮助学生分析原因,了解拱形与圆顶形、球形之间的联系。再利用一个观察活动,进一步了解拱形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从而感受科学的巨大力量。在基础知识准备之后,让学生观察塑料瓶结构,并描述其特点,加深知识认识,体会知识的应用。最后,利用多媒体图片、学生的生活经验总结拱形在人体、其它生物体中的存在和作用,巩固对知识的认识。

2、学法

(1)通过探究活动感知拱形与圆顶形、球形之间的联系,利用观察到的实物或已有的知识积累认识拱形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在老师的帮助和引导下,分析弧形物体能很好承重的原因。

五、教学流程

1,复习引入,复习拱形的特点后,出示一些类似拱形的建筑物图片,发现它们与拱形的异同,引入对球形和圆顶形的实验与分析。因此,教学中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的结构,引入圆顶形和球形物体的认识。然后,通过两个探究活动:半球形的乒乓球和整个乒乓球的承压能力的实验,认识拱形组合的弧形物体承压能力很大。进而帮助学生分析弧形物体能很好承重的原因。

2,探究活动,利用对半球形的乒乓球和整个乒乓球的承压能力的实验,认识弧形物体承压能力很大。帮助学生分析原因,达到认识拱形与圆顶形、球形之间的联系的目的。在此,给学生提示:圆顶形实际上可以看作是拱形的组合,且不产生外推力。球形中最坚固的形状。

3,认识了解拱形的具体应用。先通过一个观察、描述活动让学生认识塑料瓶结构、特点,加深对知识认识,体会知识的应用。

4,利用直观的图片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总结 :拱形在人体、其它生物体中的存在和作用,巩固对知识的认识。

5,小结本节内容,让学生自己总结所学,交流补充,做到学有所获。

六、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上结束后,我仔细琢磨多次,主要成功之处是:教学流程是清晰的,把握了重点,学生对基础知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科学知识的应用也产生了较深刻的印象。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的教学理念得到落实。 有待改进的地方是:

1,过高估计了学生观察和表达能力,如观察塑料瓶的结构特点并描述出来,这一环节出乎意料的尴尬,许多学生不会或根本不去观察,这也是平时学习习惯训练方面的不足。

2,学生活动和学习的思路是模糊的,不明确目标,只是被动地去做、去学。

3,课堂激情不高,专心投入的人不多,后半节学生的激情才有所改变,导致教学时间有些紧张。

4,由于方法和器材原因,实验效果不好,部分学生对圆顶形和球形特点认识仍然比较模糊。

《教学设计与反思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